天才一秒记住【墨离尘】地址:appappapp.net
顿认真道:【全球记载的蝗虫种类就有一万两千多种,我国有六百余种,可造成农业危害的约60余种,其中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大垫尖翅蝗等是最大危害蝗虫。
每种蝗虫习性不同,防治法也不同。
古代除了商朝第二种方法外,还有人工捕杀法,扫帚、布袋、渔网等等都可以拿来捕杀蝗虫。
捕杀时间为:漏夜、黎明或是中午时分。
但蝗虫能飞行,机动能力很强,捕杀起来很困难。
至于用色彩鲜艳的衣物、声音驱赶蝗虫,效果不大。
比较有效率的是东汉时期的‘开沟陷杀法’:用锣引蝗虫入沟内后,扑杀或者直接用土掩埋。
此方法被唐朝宰相姚崇用过,效果不错,直到近代仍在用开沟陷杀法。
但此法有缺陷:埋坑的蝗虫没被打死,或是埋土太浅,蝗虫很容易钻出,再次危害庄稼】
南宋
董煟(农学家)点点头,非常认同天幕所言,当初他作‘救荒活民书’时,特检验过此法缺陷处,为此在书中特意补充:掘深阔约五尺的土坑,坑底用茅草烧之,再将袋中蝗虫倾下坑里,埋后蝗不复出。
总之开沟陷杀法最好与火相合,方能止蝗虫蔓延。
【到宋朝时出现挖掘蝗卵方法,如仁宗时期募民挖蝗卵,并给一定数量的菽米做报酬。
到清代有农书‘治蝗全法’总结:带把锄头四处巡视,凡见地上有无数小孔,形如蜂巢及土微高处,应即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烧之。
后来陈崇砥的‘治蝗书’总结出更好的治卵法:用锋利的火石戳破,再用石灰水碱之,或是极酸陈醋浇之,效果更佳。
若农作物成熟后遇见蝗虫,清朝也有总结:每桶水入麻油五六两,用竹帚洒于稻麦梢上,或是用稻草灰及石灰,或洒或筛在稻麦上。
此法成本过高且干旱区水源难寻,想要实施比较艰难。
成本最低的法子是深耕防虫,但虫产卵时没将卵下到田里,再深耕也无用
】
朱元璋有些焦躁,这不行那不行,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杀灭蝗虫?
这些年来大明干旱蝗灾亦识是少,那些虫子遮天蔽日,让禾草绵光、饥荒四起,逼得百姓活不下去。
他有些恨铁不成钢地看了一眼天幕,你们后世那么强大,难道连治蝗虫的法子都没有吗?
【自宋以来几乎每隔5年就发生两次蝗灾,蝗灾频繁到清农学家开始提倡发挥华夏特色:吃!
徐光启直言:既可除害,又佐食,何惮不为?
同时还介绍了其食用方法,与菜同煮,或是暴晒后作干食】
天幕突然皮了一下:【当然他们的虫子菜肯定没有现在美味。
现代蒸的、炸的、烤的,不仅能补充蛋白质还能吃嘛嘛香。
注:吃蝗虫请炸烤熟通,降低体内氢氰酸含量,以防中毒(不要大量吃蝗虫)】
历代人望着天幕展出一小段视频,只觉得冷汗涔涔,见一只又一只张牙舞爪的虫子出现在眼前,秦始皇眼皮猛跳头皮发麻:“那似乎...是蝎子?”
李斯僵硬着张脸点头:“陛下,是烤蝎子。”
不仅有烤蝎子,还有烤蝗虫,烤毛虫...一系列秦人不会端上桌的食物。
你们后世菜谱还挺全的啊!
天幕叹息:【看古人治蝗史,历代能想到的治蝗方法全给用了,无论是制定官民灭蝗奖励,还是改旱田为水田...但治蝗太难了,要治蝗虫必须从生态大局出发,否则以古人蝗虫方法,根本绞杀不了蝗虫。
比如我们提倡退耕还林,古人会在灾后鼓励农耕开荒。
一开荒土地裸露面积就会增加,蝗虫又喜在露天地产卵,高温下蝗虫军团孵化成功,聚集侵害庄稼】
朱棣满含希望地望向天幕,为防蝗灾,他每年会差人巡视境内,遇见蝗虫初生立马捕之。
若蝗灾四起就临设捕蝗厂,负责治蝗事务。
他眼含希冀:不知后世是如何治理蝗灾?
【现在我国极少发生蝗灾,一是有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二是植被恢复减少蝗虫繁衍。
三是我们大力推广对防灾救灾的宣传工作。
总之重点放在‘早发现,早控制’上】
无数人闻言心中升起浓浓失望,原来后人也没有更好手段治蝗吗?
【2007年起,国家补助6亿元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至2015年要落实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农家书屋存在,除了各类农业书籍外,力争让每个村民知晓如何辨认灾害前兆。
只有不断科普宣传、教育培训,加上科技推广,才能把虫灾灭于萌芽】
赵匡胤&赵光义&赵祯等宋帝眼前一亮:宋朝大兴学校,这法子宋可以用!
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明帝连连点头:立马印刷农书,大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