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离尘

第566章 外交会议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墨离尘】地址:appappapp.net

第566章 外交会议

最近英国和法国的关系又开始了恶化,由于有了英格兰,诺曼底公爵的实力大涨,因此让勃艮第和奥尔良公爵感到担忧。

为了防止英国插手,两人都派使者重金贿赂索尔兹伯里伯爵,曾经被关进监狱的人如今成为维护两国和平的关键人物。但伯爵对于法国人没有好脸色,直接将贿赂和书信上交给国王,斯特凡表彰他的忠诚,将他的儿子封为男爵。

和哥哥弗拉德一样,斯特凡也找大哥寻求支持。他也知道罗马直接出兵不现实,就让大哥给个承诺,只要他攻下法国,那么皇帝要承认他的法兰克国王头衔。

彼得自然是答应的,现在的历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于斯特凡能不能复制亨利五世的辉煌还得打个问号,不过重创法国应该是没问题。

除了英格兰和柏林,瑞士的作用也很重要。罗马每年为瑞士提供一批粮食,而一批瑞士雇佣兵也成为罗马的禁卫军。因为是在罗马的帮助下获得独立,所以瑞士拥有很强的亲罗马倾向,连他们的元首也是在皇帝的见证下就任。

对于罗马在阿尔卑斯山占据优势的情况,米兰、萨伏伊、热那亚三国开始抱团。三国在都灵签署条约,并且获得法国和神罗的支持,阿拉贡也支持三国同盟,并且开发了一条从巴塞罗那经过热那亚、米兰到达神罗和法国的路线,这条路线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是能不能保持防线的关键。

“现在帝国的重点就是在米兰三国身上,拿下这三国,帝国就可以依托阿尔卑斯山抵制敌军进攻。”

对于西部的边境,彼得还是倾向于恢复查士丁尼时期的情况,在这个时代,山脉和河流就是天然的防线,法国为什么致力于将边境推到莱茵河,就是这个原因。

“陛下,西吉斯蒙德和阿拉贡向米兰提供了不少支持。还和他们签订了同盟条约,帝国如果进攻,会遭遇更大的困难。”

卢卡自然知道皇帝在想什么,但他作为外交大臣不能眼睁睁看着帝国陷入外交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时军务大臣克里斯蒂安开始向皇帝提出建议。

“陛下,眼下还是先解决东部问题再回来解决这里也不迟。从埃里温传回来的消息,最近大不里士和巴格达方向来往密切,好像在密谋什么。”

黑羊王朝和札剌亦儿在被迫向罗马上交大量金银财宝来保证两国和平后,苏丹的内心一直心有不甘。向西,他们的扩张被罗马挡住;向东,沙哈鲁统治的帝国再次挫败了他们的企图。他们就这样夹在两国中间,必须左右逢源才能活下去。

此时札剌亦儿的统治者艾哈迈德已经去世,在经历短暂的继承危机后,艾哈迈德的孙子马哈茂德继位。两国重新结为同盟,并且向麦加请求进攻罗马的正当性。

“陛下,以前的罗马皇帝都是因为帝国东西两路出击而失败。只有彻底解决其中一边,另外一边才能腾出手来,不然继续左右出击,就算能获得短暂胜利,长此以往也支撑不住。

眼下帝国已经在阿勒颇、大马士革、耶路撒冷等地储备物资,只需要完成后陛下率领大军出征麦加,几百年来的敌人就会消灭。”

这個政策再次让彼得的心思转移到阿拉伯半岛上,每年帝国为征战采买的物资大量屯在东部,还采买了大量的骆驼并且雇佣人来进行管理。

为了让骆驼这个沙漠交通工具增加,帝国政府下令鼓励民众养殖骆驼。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骆驼养殖户大增,政府也能征用足够的骆驼代替马匹进行运输。

相比于全力准备征伐的罗马,麦加那里则显得不太团结。耶路撒冷的丢失本应为他们敲响警钟,而吉达的受袭更是让当地脆弱的经济遭到打压。

阿拉伯半岛的农业本就弱小,大部分人只能依靠椰枣充饥。这个东西吃几次可以,长此以往身体就有问题了。而海外贸易的缩水又让商业收入锐减,这下原本还能稳定的麦加统治者们就有了分裂迹象。

一些激进者想要复制七世纪时的那场大征服,举全国之力向罗马发动进攻。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夺回圣城,还可以开启第二次阿拉伯大征服时代。但是大人,时代变了。

阿拉伯大征服除了阿拉伯人比较骁勇善战外,还赶上了好时候。罗马和萨珊王朝因为几十年的战争打的是两败俱伤,还没有休息好就再次进入战争,那战斗力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就算是存活下来的罗马也无力夺回耶路撒冷和埃及,更不用说已经灭国的波斯了。

但是现在,罗马重新夺回了耶路撒冷就说明他们的实力超过以前任何一个王朝。而且没有了十字军,当地的政令统一指挥,加快了防御设施的建造和经济的恢复。对什叶派的拉拢则分裂了新月教,在也门地区的扩张则从另一个方向牵制麦加。现在的罗马已经占据上风,而麦加则一点办法都没有。

其他统治者则想着先南下进攻也门,打通他们的贸易航道,增加收入后再北上进攻耶路撒冷。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没钱发什么仗?

就算有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这里的部落政治依然浓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侦探小姐的逃亡日记[西幻] 长生天阙 东瀛大物 惊鸿 四合院之苏木逢春 人在卡玛泰姬,无数天赋词条 官道危途